用奋斗为幸福谱写绚烂底色
闫春光的故事和张庄村的变迁,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。听着闫春光的事迹,驻足张庄村的这条“幸福路”,我不禁想,到底什么是幸福?大家都说幸福不能被定义,因为幸福在每个人心里的标准不一样,但我想,无论哪一种幸福,它的底色一定是,也永远是“奋斗”!
张庄的蜕变,是 "输血"式帮扶到"造血"式发展的转变,是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,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碰撞。在这条幸福路上,有绿水青山,有乡村温情,既能看见炊烟袅袅的乡愁,又能伸手触摸可见的未来。
从学科建设到人才梯队建设,从新技术开展到绩效改革,从服务质量提升到推进信息化建设,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步履不停。肿瘤医院开设277期MDT活动,内科开展疑难病例讨论,骨科医院定期开展“mdt”和阅片活动;设立慢病管理中心、住院服务中心等一站式服务集群,晋城市唯一“安宁疗护病房”;从"信息化"到"数智化"跃升,利用DRG大数据分析病种成本,优化临床路径。这些都是医院在内生动力、创新融合、生态协同、人文温度、数字赋能中趟出自己的“幸福路”。
对医院而言,"幸福路"的衡量标准不仅是CMI值、DRG,这些数据的的提升,更是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、医务人员职业获得感的增强。这或许就是医疗版的"望得见山水、留得住乡愁"。
张庄村的蜕变,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,都深刻诠释了奋斗的本质——不是盲目地拼命,而是有方向、有智慧、有温度的坚持。
作为党群工作部,我们担任医院宣传职能,作为医院的喉舌,在宣传选题上,也更注重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,更注重团结奋斗、弘扬职业精神,突出科室协作、跨部门合作的典型案例,如抗疫、救灾、重大医疗任务中的团队事迹。宣传医者仁心、爱岗敬业的榜样,挖掘普通职工的感人细节,不知道大家还记得“18岁少年生命逆袭,5大科室严阵以待,赢得生机!”“82岁老人溺水命悬一线!晋城大医院急诊医学科极速救援!”“跪地20分钟! 抢回一条命!司徒小镇救人的女孩来自晋城大医院!”的这些报道,在社会引起一系列好评。
奋斗需要目标感,从"被动求生"到"主动求变",张庄村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的转变,不是靠等待政策救济,而是村民主动探索产业转型。同样,医院的奋斗不能局限于"完成指标",而应瞄准更高目标,我们要清楚自己为何而战才能让每一步努力都更有价值。
奋斗需要创新力,在传承中突破,避免"用过去的经验解决未来的问题"。 张庄村保留乡土文化的同时引入新技术,医院也要在坚守医疗本质的同时拥抱数字化,但也不能抛弃传统,不能丢掉"床边查体"的基本功。
奋斗不是孤军奋战,个人能力再强,也需融入团队,因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医院的学科发展也需要临床、科研、管理团队的协同。就像一台高难度手术的背后,是主刀医生、麻醉团队、护理团队、设备保障的无缝配合。
奋斗需要韧性,在长期主义中沉淀价值。张庄村的幸福路走了十几年,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也需要五年、十年的投入。所以我们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,奋斗的路上必然有挫折——比如新技术尝试失败、患者投诉、科研瓶颈,但真正的奋斗者会把困难当作必经的磨砺。
这不是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从张庄村到医院,奋斗的本质从未改变,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医院发展,抑或是个人成长,奋斗的真谛都在于:有方向、有方法、有定力、有温度。相信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,在全院职工的的团结努力下,我们目标清晰、创新写作、坚持不懈,一定会像张庄村一样,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,医院的学科越做越强,个人的奋斗也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出真正的幸福。
(党群工作部 牛丽琼)